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 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从词源角度来看,“春节”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春”和“节” “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 因此,“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春天的节日,或者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 这也反映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刻 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 这个命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自古及今,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正月或元月 虽说叫法相同,但古代中国的不同朝代,正月的具体日期却并不相同,“春节”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 “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才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春节起源(2张)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 岁首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 “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岁星”、“太岁”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联系在一起,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 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春节(2张)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人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上古春节雏形丰收祭是春节最初的起源 中国农业生活的发展方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奠定,农业中国的岁时节日,依循的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律 人们丰收之后的祭献与庆祝自然成为年度周期的界标 上古社会人们从神性的角度理解日常时间进程,伴随着四季岁时的是岁时祭祀活动,人们利用各种季节祭祀仪式中断日常生活,以实现与天神地祇人鬼的沟通 岁末年初的冬春时节尤受关注 传统的大型岁时祭祀仪式常常在这一特定的时节举行 所谓祭祀,依照《说文》的解释是以手持肉奉献给神灵 以食物奉献神灵是中国传统祭祀的基本方式,中国人认为以上等的或时令食品献给神灵,就如人间以佳肴招待贵客一样,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赤诚 上古春节的岁时活动主要就是祭祀诸神与祈求谷物丰收 上古春节祭祀主要表现为集团性的公祭,时间在岁末年初,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山川、宗庙社稷,祭品丰厚,仪式盛大规整,是部落集团或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由天子主持,参加者是文武百官 岁终大祭是岁末对天地人间诸神的一次总结性的隆重祭祀 在《礼记》中看到年终大祭的两种形式:一是“大饮烝(zhēng)”,即宗庙祭祀大礼,同时要祭祀日月星辰、公共社神、门闾之神及门、户、中霤、灶、行等日常五祀 时间在夏历十月,这是周历一年的最后一月,所以要大祭诸神 一是大蜡之祭,年终的大蜡之祭,在夏朝称为嘉平,在殷商称为清祀,周朝始称大蜡,祭祀先啬、司啬、百种、农、邮表畷(zhuì)、禽兽、坊、水庸等八神 天子在立春之日要到东郊迎气 立春日,周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 然后在本月选择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如上辛日,举行郊祀祭天,祈谷于上帝 郊天之后,周天子还选择一吉利的地支日,如亥日,举行农耕仪式 天子亲自带着耒耜等农具,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的簇拥下,进入田间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躬耕帝籍”,即周王亲自为天帝到祭田劳动,兼之为本年农事丰收祈祷 这种正月立春后郊祀祈求丰年的仪式,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大事 上古社会膜拜自然,岁时信仰中体现着人们对神秘自然的礼敬 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人们将春节所在的岁末年初作为具有特殊神性意义的时段,通过虔诚的祭仪,实现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与交流 秦汉以后秦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 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秦代至汉中期前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 这样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 秦朝的十月新年在汉朝称为“秦岁首”,其庆贺礼仪活动也保存下来 《荆楚岁时记》中仍有南朝时“秦岁首”吃黍米肉羹的记载,再到后世,演变为“寒衣节” 汉朝中期以后汉朝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正月岁首是王家定历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 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 皇帝正月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 在朝廷的影响下,王者岁首逐渐成为民俗大节,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 岁首卜年,是汉朝正旦的主要节俗之一 汉代人在正月旦预测一年水旱、年成丰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 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由于典籍缺载,对于魏时元会大礼,只能知道概略情形 正月一日前晚,宫廷官员坐于端门外,大乐鼓吹等仪仗设于殿前 夜漏未尽五刻,群臣入殿堂各就位,皇帝坐定,群臣起身,然后依次朝贺,直到天明时分,皇帝分若干阶段接受藩王、使者、百官的恭贺,百官伏称万岁 皇帝赐众人饮酒饭食 六朝正旦元会时,在殿庭上设白虎樽,樽盖上有一只白虎,如果能在殿庭上直言进谏,就可开此樽饮酒 南朝宋代,废止了冬至庆贺礼 隋唐春节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 元日是新春的节日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 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 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由于早朝官员灯烛的繁盛,长安犹如“火城” 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拜表称庆,由内臣宣答 地方诸道贺表,由礼部员外郎接受,取其中官阶最高人的贺表一通跪读进贺 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白居易在江南与家人一道团圆度节,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诗为证 元日饮酒是对年轻人添岁的祝贺,同时也是对年长者的祝福 元日祈寿风俗流行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度过春节,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情形:正月一日,家家立竹竿,悬幡子 新岁祈长命 唐朝人日风俗沿袭六朝,剪彩戴胜十分普遍 胜是一种具有特殊信仰意义的头饰,当时的胜大多用彩帛裁剪而成 宋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 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 北宋东京(今开封)“正旦大朝会”隆重威风,皇帝端坐大庆殿,四名身材魁伟的武士站立殿角,称为“镇殿将军” 殿上陈列仪仗,百官皆朝服冠冕,各路举人头名也身穿官服在朝廷站班 各州进贺官员各持地方特产品进贡 宋朝的岁首朝会比唐朝更为严肃,显示着皇权的威严 元朝元朝学习了汉家仪制,岁首朝会亦隆重盛大 正月一日,百官待漏于崇天门下,也是夜晚五更入朝 皇帝、皇后先后入座大明殿,待司晨官报时,百官分左右从日精门、月华门进殿,分站两班,向皇帝、皇后鞠躬、跪拜 丞相上表祝赞: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亿万岁寿 然后给皇上三进酒,教坊奏乐 接着宣读中央与地方官的贺表与礼物清单,僧人道长、耆老、外国蕃客依次进贺 礼毕,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在殿上赐宴 元朝帝王继承了中华岁首朝会大礼之仪,在盛大的新年庆典中显示太平气象 明朝明代建国之初崇尚俭朴,对朝会之礼不大讲究,朝会只是例行公事,在国家生活中没有多大影响 人们元日匆忙上朝、退朝,而朝官私下的民间交往显得更热闹 即使在皇宫,人们看重的也不是朝仪,而是日常的节俗活动 清朝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后有授茶仪式、歌舞表演、杂戏演出,最后以韶乐结束 如遇到皇帝大寿正庆或十年国庆,要“特行宴礼”,仪式和内容更加盛大和丰富 近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春节在公共社会中的地位时常发生变化,当然民间社会仍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自己的传统节日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 在中国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 民国初年,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历法,但也考虑到民众生活需要,采取调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1月1日 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 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农历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会议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分别规定了春节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 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更广泛地在全国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时间坐标——斗柄指向时间坐标——斗柄指向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时期日期设定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纪元法 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汉朝以后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 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 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1913年7月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参考资料来源传统节日仪式与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这些活动,可大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驱邪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 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 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买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买年货买年货割年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割年肉割年肉●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祭灶神祭灶神●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扫尘扫尘●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 贴春联贴春联(1)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贴年画: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3)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吉)、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年夜饭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春节期间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资源匮乏,可选用的食材不多 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守岁守岁守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压岁钱压岁钱(12张)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另一种是晚辈给老人,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 ●游神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 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潮汕地区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珠三角地区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 福州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 “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 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 拜岁拜岁●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 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逛庙会逛庙会●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 初二、三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 拜年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拜年拜年●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 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生旺火新年正月十五元宵,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禾杆堆或炮纸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腊月初八传说释迦牟尼在腊八节这天吃了牧羊姑娘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八节这天就举行诵经活动,并煮粥供佛,施粥惠众 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香浓的腊八粥,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腊八粥的种类繁多,各地风味各异,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腊八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也被称为灶王节 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并顺便祭拜灶王爷 这种上行下效的做法,使得北方地区百姓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传说灶王爷在每年小年夜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小年的主要风俗包含大扫除、祭灶神、吃麻糖、贴窗花 祭灶神祭灶神腊月二十四中国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 江浙沪一带的祭灶日这天以“送灶”拉开春节的序幕 尽管南北小年日期不同,但普遍的习俗一般都有祭灶神和扫房子 扫房子扫房子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食用 同时豆腐的“腐”谐音“富”,年前做豆腐寓意年节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做豆腐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民谚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这天人们会按照老传统“割一肉吃一肉”,也就是买一块肉回家,烹饪成美味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 这个传统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为了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畜兴旺 割年肉割年肉腊月二十七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赶大集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民谚称:“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八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除夕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 除夕,祭祖、吃团年饭,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 为了点缀年景,充溢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从早晨起,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妇女们都戴上象征吉庆有余的绒花、绢花,门前贴上红色春联、门心,词句因户而异 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钱”,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窗花 室内贴上“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还得为全家人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 人们从一大早开始便忙碌起来,剁肉馅,包饺子,备菜肴 到了除夕之夜,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品尝美味佳肴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 拜年拜年正月初二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南北方共有的习俗,回娘家又称“归宁” 年初二回娘家,是“迎婿日”“姑爷节” 这天,出嫁的女儿会携带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还要给娘家的小孩子发红包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年初二回娘家也叫“食日昼” 在南方地区,开年的习俗是吃开年饭 年初二也是敬财神的日子 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时,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年初一至年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至年初七才是“人日”,而年初二是“狗日” 回娘家回娘家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猪日、老鼠娶亲日、扫帚日、谷子生日、赤狗日,宜打扫房间、早睡晚起、烧门神纸、包合子 初三也叫“赤口”日 “赤口”就是有口舌之争的意思,所以在古时候为了避免招惹口舌是非,大年初三大家都专心待在家里既不出门拜年也不邀请宾客来访 烧门神烧门神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 大年初四恭迎灶神,在位理学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迎灶神迎灶神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 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 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 迎财神迎财神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中国人有“三六九,朝外走”的传统习俗,意即农历的初三、初六、初九是外出的吉利日子 送穷鬼送穷鬼正月初七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 民间习俗初七这天必须食用七种不同青菜做成的菜饼,即芹、蒜、葱、香菜、韭 在这一天,南方有“捞鱼生”的习俗,就是把鱼肉、配菜和酱料倒进大盘子里,人们用筷子捞动 古时候正月初七这天,人们会在自家院子摊煎饼,这样做寓意新一年里五谷丰登 庆人日庆人日正月初八正月初八,又称谷日节 "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不吃煮熟的谷物 正月初八也被称为“顺星节”,是一个可以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 顺星又名祭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 谷日节谷日节正月初九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来讲,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 有人认为在初九这一天办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上年纪的人,将难办的事情放到正月初九这天来办,认为这天办事效果好 拜天公寿诞拜天公寿诞正月初十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石头节石头节正月十一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一为了纪念和祭祀紫姑,这一天是要进行仪式去祭祀紫姑 正月十二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 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年十二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也有的说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民间在这一天有许多传统习俗,寓意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没有鼠害,丰收丰产 十二搭灯棚十二搭灯棚正月十三汉族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天要在厨灶下点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 点灯点灯正月十四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还会在自家的各个角落里撒上乌梓,因为据汉族民间传说,角落里倒一些乌梓,可让老鼠眼睛瞎掉,猫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这样就可以保护粮食不让老鼠吃掉 四川南充嘉陵区在这一天举办“蛴蟆节”,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试灯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跟春节家人团聚不同,元宵节则是走出来参与社区活动,投入其中 元宵节的一切活动以“闹”为核心,人们舞龙灯、放花灯、踩高跷、集体祭祀等 每到正月,自贡灯会就成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动” 这一习俗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的人们燃灯、赏灯,是过年时重要的节俗 社火亦是元宵节习俗之一 社火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 至今,在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元宵节耍社火仍然是年节的重要活动 年糕年糕参见:年糕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 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饺子参见:饺子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过节吃饺子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北方地区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因“饺子”与“交子”同音,所以取“更岁交子”之意,吃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元宵元宵参见:汤圆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 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 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 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 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春饼春饼参见: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 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春饼发展至今,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 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 朝鲜族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朝鲜族春节朝鲜族春节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 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 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 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 到了晚上则要举行“古朵甲”仪式 藏历年藏历年初一一大早,“哲噶”会挨家挨户地闯门祝贺新年 上午,大家带上哈达等,到附近寺庙朝拜佛像,并到和自家关系比较密切的喇嘛和上师处登门拜年 太阳出来时,每家有两个人带上青稞酒和“竹素切玛”到各村相互拜年 回家时,全家聚在一起吃午餐,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初二,开始外出做客或相互请客;初三,各家都要举行更新经幡的“脱索”活动,并在附近山顶上煨桑;初四至十五日,一般都是藏人新年的娱乐时间;十五日下午,有一种特别的锅庄,即“扎西杰”,表示新年结尾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满族春节满族春节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 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两重,小的仅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春节期间还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蒙古族春节蒙古族春节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 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另外还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达斡尔族春节达斡尔族春节回族在回族春节习俗中,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其中与维吾尔等民族重视“古尔邦”节相比,回族春节习俗更重视开斋节,它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 回族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特有的习俗欢度春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采 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 一到腊月,就意味着到了年根 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回族春节回族春节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 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 傈僳族“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有“岁首”之意 “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 傈僳族人民在阔时节向天地神明和祖宗祈祷,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粑粑,互相馈赠,表达对新年丰衣足食的心愿 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 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 傈僳族春节傈僳族春节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 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 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 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仡佬族春节仡佬族春节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 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 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 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 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 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布依族春节布依族春节小年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北方守岁,南方围炉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 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的讲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 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 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 百节年为首,俗话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 随着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春节在海外“遍地开花”,逐渐被各国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参与其中 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在老挝,庆祝春节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 每年春节时,丹麦哥本哈根政府都会将市政厅提供给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庆祝活动,然后一起欢度春节 从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的舞狮表演,到美国纽约哈德逊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从菲律宾怡朗的新年庆典,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点亮的“中国红”,春节呈现出四海同春的盛况 针对欧美民众崇尚经典的喜好,加拿大温尼伯华星艺术团团长刘钢则主推川剧变脸、木偶戏、杂技等剧场类精品演出走进该地区 在东南亚,当地华侨华人群体以闽南人、客家人、广东人为主,当地春节的庆祝方式就带有较强的福建或广东地域特色 在海外,春节成为一种文化纽带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综合性载体,它包含文艺、饮食、信仰等多个维度,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 诗词《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王安石《元日 》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词作者《田家元日》(唐)孟浩然《卖痴呆词》(宋)范成大《除夜》(唐)来鹄《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元日》(宋)王安石《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毛滂《除夜》(南宋)文天祥《拜年》(明)文征明 《己酉新正》(明)叶颙《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甲午元旦》(清)孔尚任《人日思归》(隋)薛道衡《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守岁》(宋)苏轼《屠苏酒》(明)瞿佑《迎新春》(宋)柳永散文散文名称作者《北京的春节》老舍《过年》刘致福《新年怀旧》丰子恺《过节和观灯》、《腊八粥》沈从文《腊八粥》冰心《粥》梁实秋《过去的年》莫言《春酒》琦君《记春节》孙犁《北平年景》梁实秋书名作者出版社《印象春节》李浩贵州人民出版社《春节》萧放天津人民出版社《四时吉祥·春节》吴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的春节》老舍连环画出版社《春节》萧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名称导演播出时间海报《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Bill Locke2016-02-14《春节》--2016《回家过年 第一季》张旭2017-02-11《巴依尔的春节》宁浩2020-01-21《过年》黄健中1991-02-12《过年》李想2015-02-19歌曲名作词作曲演唱《恭喜发财》刘德华、李安修陈德建刘德华《好运来》车行戚建波祖海《欢乐中国年》张俊以卞留念孙悦《春节序曲》--李焕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受了树影移动与山崖上滴泉的启发,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用来测定时间,于是便有了万年历 据说春节是由万年青年创制的万年历而来 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产品工艺、休闲娱乐等节日产品和服务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中国春运中国春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国春运: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节期间的运输,简称为“春运”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运输期间 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每年起止时间略有不同),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叫做春运 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 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春节项目保护单位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 春节历史悠久,不仅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是情深义重的“文化之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 据悉,因蕴含敦亲祀祖、祭祝祈年、顺应天时、驱邪祛恶等文化内涵,春节引发许多人的情感共鸣,有近20多个国家或地区将之定为整体或是部分辖区的法定节假日 每年春节,全球大约有20亿人击节欢庆 春节能成为全球性节日,不单单是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人民喜爱,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哲学悄然改变世界的体现,也是中国秉持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观的体现 因为春节不仅是团圆喜乐的节日,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道德理念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思想精华 从和和美美的中国传统民俗佳节,到流行世界的联合国假日,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又一次彰显,必将推动春节丰富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让全球华人对“四海一家”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与生动 当习俗融进现代时序、仪式浸入生活肌理,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也绽放出更多魅力 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追求相契合,其蕴含的“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精神价值历久弥新,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2024龙年新春,联合国粮农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等联合国机构首次正式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春节临近,学者与海外侨胞热烈讨论,表达对推动文化传播、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期待 百节年为首 春节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 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民众带去欢乐体验 春节已经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包括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在内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2024年2月11日消息,中国春节期间,柬埔寨金边德崇国际机场项目举办龙狮表演,在项目营地张贴春联,悬挂灯笼,并为同事们准备新年红包和节日大礼包,让中柬两国员工一起热热闹闹过年 时间国家1989年韩国政府将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2002年印尼全国公共假日2016年10月里约州官方节日2018年8月26日美国加州欢庆法案正式生效,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举办活动宣扬亚裔文化传统2020年12月29日泰国内阁增加中国农历春节为特别法定假日2021年11月12日巴拿马全国性节日2022年9月3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法定节假日2023年2月2日纽约市法定假日2023年2月14日伊瓜苏市官方节日2023年9月9日纽约州公立学校的法定假日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假日2024年7月8日缅甸政府宣布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国家公共假日(参考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7号),2021年春节: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 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 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2022年12月0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3年春节: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7天 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2023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4年春节:2月10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8天 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 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2月9日)休息 2024年7月8日,缅甸政府宣布,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国家公共假日 春节时间传统民俗传统民俗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闰春节的过法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是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 当然,也有少数地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时节星象福禄寿三星福禄寿三星立春节,此时的星空常是一年中最璀璨的 晚上八九点左右,抬头望向星空,在正南方,有三颗星非常容易辨认 它们距离相近,连成一条直线,好像一条闪亮的腰带 那就是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 中国民间将这三颗星称为“禄、福、寿”,把这三颗星看成三个吉祥的星官,分别掌管人世间的福份、寿命等,又称“福禄寿三星” “三星高照,新春来到”,当夜晚看见三星高挂南天,正是立春节之时 天维建元天维建元,从寅开始 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立春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人们将有“双立春”的农历年视为大吉年份 现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 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生肖转换是以立春为界 十二生肖是干支纪元法之下的产物 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 “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前,谓之“一年” “双立春”与“无春年”“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或有“双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 农历一年中有一个“立春”、双“立春”,或者没有“立春”,都是由阴阳历转换造成的,属正常的历法现象,和凶吉完全无关 旧时人们认为“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 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 从1983年起,春晚这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高清HD中字
高清HD中字
高清HD中字
高清HD中字
高清HD中字
高清HD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