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骑士》:詹姆斯·邦德的最终章
分类:影视/
/826 阅读
看到有人说这是系列最好的一部时,我竟觉得有点好笑。老实说,我觉得这是目前4部里最烂的,先不说这个智商即便不是负数、也绝不高过于零的剧情,就林德禄平庸到让人目瞪口呆的叙事、尤其本片那智障节奏,我就已经想骂人了;更别提影片槽点奇多,邓丽欣出场后菊花般的演技也带出了影片崩塌严重的后半段,电视剧演员也是异常突兀,郑嘉颖用力过猛得仿佛便秘许久一样。为了洗钱强拼一部电影,请来一众不温不火的明星加上系列必备的头牌慈善家古天乐,然后堆彻一屏幕的商业元素,果真就有人叫好,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第一部的短评里称它聪明至极,因为这种影片永远都有受众和市场。不过整体真的好弱智,全程快进都恶心,平庸到烂,烂得平庸,真是全靠衬托,对比之下我都怀念起王晶来了。唯一让人感到舒服的是廖启智和卢海鹏吧,就他们两个知道自己的身份是演员美国阶级之间的隔阂为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内,卡萨维蒂用即兴的镜头移动让演员用即兴的表演来展现自己理解的剧作内心,镜头经常无比近地推近到脸,屏幕上满满的脸直接走进内心。比如表情,大声无休止地笑,夫妻间那场笑到无力的尷尬,仿佛不知道怎么收场的婚姻,用笑终止掉的床上戏,就如不知如何进展的性,释放内心男主与妓女的嬉笑又是如此动人明媚;比如妆容,掩饰精致的一群人去酒吧也是格格不入,带回来一个剥落掉面上妆容的混混,女主最后眼影横流的面目,反而显得更美;比如姿体语言,在一场客厅的几人糜烂的手舞足蹈,分离和合,后续的抢救,都是内心冲突的外化。这个特殊空间的呈现,不仅仅导演一个人能主导,很明显里面的演员也沉浸其中,将自己的冲突外放到里面,并与其他演员,导演,摄影等人再发生联系和回应,这是本片极为特殊的感觉。本片改编自丹尼·莱昂1967年出版的新闻摄影集,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西部一个摩托车俱乐部的兴起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