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影视/ /600 阅读
在前作两里,父亲的角色在家庭与朋友里并不显得丰富. 在这第三部里,则将父亲与格雷格的矛盾引作主线. 就像普通家庭一样,家长老是爱抱怨小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做,有些小孩就会跟父母犟,你不让我做我偏偏做,你让我做我偏偏不做. 而格雷格则是另外一种小孩,为了少听爸爸的抱怨,通过撒谎、先下手为强等方式避开父亲,做自己自由的计划. 为了避开父亲母亲,弄出了更多的尴尬事,甚至与好友的关系岌岌可危. 而这个父亲,其实我觉得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的人物,偷偷扔掉毛毯、赌气“剥夺”孩子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也是因为儿子为父亲出头、勇于承担责任,让父子二人敞开心扉. 这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格雷格嘲笑小女孩结果没了泳裤,以及因为多重身份的谎言被不知情的人戳穿,非常的好笑. 不满意的点在于这次故事的线没有前作安排得那么巧妙重合很私人也很有心机的作品,年轻强壮、也饱经波折的以色列人来到巴黎,抛弃了自己的母语,妄图重新扎根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但为他将巴黎的大门漏开一条门缝的情侣,对他终不过是各取所需. 深陷乏味生活的平庸作家,需要他的痛苦与磨难来汲取灵感,拨弦弄管的白富美,需要他如雕塑般的精壮肉体来满足欲望. 在这种暗藏默契的病态模式之下,是西方国家对难民苦难生活居高临下的消费以及对其劳动力想当然的觊觎. 而站在难民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选择极端的暴力行为,还是讨好地试图融入,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曾被真正关注,也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寻得真正的自我认同. 西方只接受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否则即使再高昂的呐喊,也会在整饬的管弦乐中变成失声的噪音. 片中的主角用尽全力,最终依旧只能气急败坏地反复冲撞那扇已经关上也不会再打开的大门罢了. 意料之外的情节,意料之中的精彩.